節目

特內治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滑音跨步
巴托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羅馬尼亞舞曲
京沙茲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格雷考的作品(亞洲首演)

中場休息

哥高迪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雙小提琴、大提琴與鋼琴組曲,作品23

Click here to read the Programme Notes in English 

請按閱讀完整節目簡介

特內治(生於1960)
《滑音跨步》(2002)

英國作曲家特內治在年青時,以具個人特色的作品成名,包括將古希臘戲劇《伊底帕斯王》改編到1980年代倫敦東區的歌劇《希臘的》,以及受培根畫作啟發的管弦樂曲《三個尖叫的教皇》。特內治至今仍不斷創作歌劇及管弦樂,歌劇作品包括悲喜劇《安娜妮歌》(故事主角為已故名模安娜妮歌史密夫)及改編自奇幻童話的《歌娜蓮》;管弦樂近作則有《芝加哥劫後重生》及《希望》。特內治曾表示,他覺得室內樂比歌劇及管弦樂難寫,不過這番謙虛說話毋須當真,因為他近年為不同樂器組合,撰寫一首又一首的室內樂作品。

由鋼琴及弦樂四重奏演奏的《滑音跨步》(2002),在他諸多作品之中,特別喜氣洋洋。全曲長13分鐘,一氣呵成,靈感來自爵士樂,曲名所指的「跨步鋼琴」是一種常被Fats Waller及艾靈頓公爵運用的曲風。鋼琴加入時,你即可聽出「跨步」曲風這兩種特徵:節奏強勁,左手在鋼琴上大步的跳躍。特內治小時候,主要是接觸古典音樂,他接近二十歲時才發現爵士樂,但它對特內治往後的創作影響深遠。就《滑音跨步》他這樣說:「我不喜歡為炫技而炫技,但我決定將此曲當成一次技巧習作,嘗試寫一首難以演奏,但容易欣賞的作品。」《滑音跨步》當然不只是「技巧習作」,絕對會令聽眾刺激萬分!

 

巴托(1881-1945)
《羅馬尼亞舞曲》

棍舞
布帶舞
布思烏舞曲
羅馬尼亞波爾卡
急步舞

學生時期的巴托和他的朋友高大宜(1882-1967),鍾情匈牙利及鄰近地區的民族音樂。他們一起在中歐及東歐用筆錄及錄音蒐集民族歌曲及樂曲,再作研習及編纂。在巴托其後的創作中,也有引用這些民族音樂的旋律及節奏組合。

《羅馬尼亞舞曲》寫於1915年,於1918年出版,本為鋼琴而寫,此套作品廣受歡迎,後來也被改編給其他樂器演奏。

「棍舞」分成兩部分,以沉重的和弦展開,旋律先在低音域奏出,再於高音域重覆。

「布帶舞」很短,不過半分鐘,輕巧精緻,旋律亦有在高音域再奏。

「踏步舞」的旋律以泛音奏出,氣氛如凝止,持續的和弦伴奏下,旋律顯得更為神秘詭異。

「布思烏舞曲」的主題旋律醉人,速度稍慢,和聲的感覺繃緊。然後主題反覆再現,但奏得更為堅定,伴奏亦變得更厚。

「羅馬尼亞波爾卡」的節奏,一時兩拍,一時三拍,此乃巴爾幹某些地區流行的節奏。此舞曲亦很短,但節奏令人興奮躍動。

「急步舞」是全曲的精彩高潮,開始時已經很快,仍不斷加速,喧鬧作結。

 

京沙茲(生於1951)
《格雷考的作品》(2014)

亞洲首演

I 托萊多
II 聖殤
III 基督與兌換銀錢的人
IV 異象
V 基督背負十字架
VI 聖母領報

京沙茲1974至1978年在茱莉亞音樂學院就讀,跟梅斯特學習指揮,懷斯歌及塞欣斯是他的作曲導師,他其後在羅馬聖切契利亞國立音樂學院,受教於意大利作曲家唐那通尼。他本已是成功作曲家,接連獲頒2005年格文美爾古典作曲獎及2006年Charles Ives Living Award後,為他錦上添花。他還得過2002年Berlin Prize、獲美國藝術文學院表揚、兩次提名格林美獎,身為當代重要作曲家的地位備受肯定。京沙茲曾任教於布魯克林學院音樂學院、莎拉羅倫斯學院,現於巴德學院任教。他亦有在阿斯本音樂學校教授作曲,他曾為該校的當代音樂樂團的創團總監。

京沙茲獲頒Charles Ives Living Award時,評審之一、美國作曲家迪查迪馳,認為京沙茲的作品「感情真摰,這種特質令界限消弭,令靈魂豐足」。消弭界限以及和艾佛斯的關連,正是介紹京沙茲的風格及技法之上佳提示。一如艾佛斯,京沙茲經常引用古典或其他音樂,但他絕非後現代主義的生搬硬套,而是出於對昔日音樂的敬愛之情。此特質也和洛克堡反現代主義的音樂哲學相似,旨在頌讚音樂史,而非取而代之。京沙茲特別關心希臘傳統音樂,尤其是其家族故鄉克里特島的傳統音樂。其作品不時借用希臘旋律,連曲名也用上希臘詞語。

京沙茲擅長創作大規模的協奏曲或協奏式樂曲,他也寫了很多獨奏、聲樂或室內樂作品。他在1980年代,寫了四首弦樂四重奏,等到2006年才創作《第五弦樂四重奏》。1990年代他寫了不少鋼琴四重奏作品:《短曲集(第一鋼琴四重奏)》(1997)採用傳統的鋼琴、小提琴、中提琴及大提琴編制;《蝕》(1995)沿用梅湘《時間終止四重奏》的鋼琴、單簧管、小提琴及大提琴組合;《雙子》(1996)把單簧管換成圓號;《第二鋼琴四重奏》(2005)回歸傳統編制。

2014年是文藝復興畫家格雷考逝世四百周年,京沙茲譜出五重奏作品《格雷考的作品》以作紀念。「格雷考」原名多明尼高斯•菲奧圖高保路斯,「格雷考」在西班牙文解作「希臘人」,因他本為希臘人,而活躍於西班牙畫壇。《格雷考的作品》的編制,即是梅湘《時間終止四重奏》的組合加一支中提琴,亦可視之為在正規鋼琴四重奏之上,加一支單簧管。

此曲的六個樂章都是取材自格雷考的畫作,除了第一樂章,其餘都與宗教有關。格雷考的《托萊多》,顧名思義是描繪此西班牙城市,格雷考定居該地。他將翠綠草原與昏暗天色並置,京沙茲以一個不斷重覆、令人印象神秘的音程,象徵這個視覺反差。

其餘五個樂章,不順序地敘述基督的一生及不朽。《聖殤》是耶穌死在十字架後,聖母、彼德及抹大拉瑪利亞將其蒼白的屍骸卸下。樂曲主體是哀悼的聖頌,中間有個悲慟焦躁的插曲。京沙茲以紛擾荒誕的節奏,比擬格雷考《基督與換錢商販》的義憤及混亂。《異象》繪畫《啟示錄》第六章中,約翰目睹第五封印被解開時,忠直的殉道者接過白袍的異象。這首樂曲既有末日意境,又帶宗教狂喜,並且遙敬同樣受《啟示錄》啟發的《時間終止四重奏》。

最後兩個樂章是基督的出生與死亡,但先後倒轉。《基督背負十字架》是格雷考最痛徹心腑的作品之一,像鐘聲的聖頌、如禱告的眾讚歌,捕捉傷痛及虔敬的情感交集。畫中的基督,雖背負十字架的重量及痛楚,面容仍仰望上天,京沙茲也譜出低泣、但最後上升的音樂。刻劃聖母得知懷有聖嬰的《聖母領報》為這套組曲劃上餘音裊裊的句號。

 

哥高迪(1897-1957)
《組曲》,為雙小提琴、大提琴與鋼琴(左手)而作,作品23(1930)

前奏與賦格
圓舞曲
怪誕

迴旋曲

哥高迪是音樂史上稀有的作曲神童,七歲便能譜出具個人風格的樂曲,音樂巨擘如馬勒及理察史特勞斯也驚為天人。他的曲風帶濃厚的浪漫主義,創作優美旋律易如反掌。他日後會被這些優點所累,因為世人愈來愈覺得他的風格落伍。時局也不利於哥高迪,身為猶太人的他,在納粹黨於1930年代掌權後,不得不離開祖國奧地利,移民美國。他在荷里活成為首屈一指的電影作曲家,最諷刺是他在電影業的成功,令他在古典音樂界飽受白眼,因為「嚴肅作曲家」及「電影作曲家」形同陌路。近年音樂界才開始賞識哥高迪的真正實力。

鋼琴家保羅•維根斯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失去右臂,他克服人生巨劫,委約拉威爾、普羅歌菲夫、布烈頓、舒密特及哥高迪編寫左手協奏曲。哥高迪更為他創作大型室內樂作品《組曲》,此曲實為鉅作,卻鮮為人知,想必是編制特殊使然。

第一樂章以嚴肅激昂的鋼琴獨奏開始,弦樂的回應同樣有力,賦格隨即展開,其主題有如嘆息,先由大提琴奏出,鋼琴回答時,大提琴轉用撥弦。樂器陸續加入,質感漸厚,卻忽然變成優美如夢的段落,兩支小提琴響亮地互相糾結。賦格重新開始,逐步升溫。鋼琴再次奏出如華彩段的引子,弦樂熱烈回應,一起將此樂章火熱地作結。

第二樂章是首溫柔的圓舞曲,令人置身十九世紀的大舞廳,隨着維也納舞曲的零碎片段翩翩起舞。但此曲並非陳腔,因為具備哥高迪招牌的尖刻和聲。當我們逐漸聽得出完整的主題時,它卻是悲嘆連連。主題逐漸放鬆下來,又像糾纏於一句之上,然後才完全消逝。

第三樂章(怪誕)帶來另一種風情,鋼琴先開始,大提琴緊隨,兩支小提琴以撥弦伴奏。此曲聽來匆忙及不安,像是無法停止、揮之不去,躁動的和聲加強了這些感覺。樂章雖有片刻的鬆馳,但很快便被驅走。猛烈的高潮過後,鋼琴帶頭奏出一個平靜、緩慢、以和弦主導的段落,肅穆之氛圍由弦樂附和。怪誕的曲風很快重現,給樂章一個震撼的終結。

第四樂章(歌)回歸平和,鋼琴及大提琴先佈置出溫婉之情調,才交給第一小提琴奏出優美醉人的旋律。此樂章實為哥高迪作品22歌曲集,第一曲《我看你是什麼?》的重編,從聲樂變成純音樂,魅力不減。終曲是一套變奏曲,鋼琴引子以八度彈出,大提琴奏出主題,兩支小提琴接力,和聲的編排令人意想不到。速度漸快,哥高迪在往後的變奏,不斷潤飾主題,加入小調和聲、一點點賦格風格。饒富電影感的效果,就像模倣一整隊樂隊的音色。樂章結束前,大提琴重提第四樂章的片段後,全曲以火燙的高潮完成。

中譯:劉偉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