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資助


演奏系列支持


夥伴



資助
演奏系列支持
夥伴
這是我製作過最戲劇化和情感複雜的節目之一。它抒寫了一段深刻的靈性旅程,沿途探索的是一些最私密和極端的人類情感。從弒父到但丁的地獄外圈,每首作品各有其獨特的聲音,以內省的深度和戲劇化的敘事弧互相扣連。
節目以布拉姆斯的四首敘事曲(作品10)掀開序幕。這個詩意且令人難以忘懷的開端,糅合了民間故事和親密的抒情色彩。第一首敘事曲的靈感來自布拉姆斯在赫爾德《民歌集》中讀到的詩作〈愛德華〉。這首詩講述一個關於背叛和懊悔的故事:在一段與母親的對話中,愛德華承認殺害了自己的父親。這首悲劇詩和箇中殘酷的戲劇性在第一首敘事曲中深深迴響,音樂時而陰沉反思,時而激動澎湃。
接下來是鋼琴獨奏曲目中最宏大的作品之一——由布梭尼改編巴赫原本為獨奏小提琴而作的D小調夏康舞曲。一般相信巴赫是在1720年妻子去世後寫下原作。這首作品承載著深刻的哀愁,是一闋關於失去、信仰和救贖的深刻默想,而布梭尼強而有力的鋼琴改編為其注入了浪漫派的炫技性和表現力,將此曲轉化為韌性與靈性的勝利宣言。這首作品以一系列插段展開,而我始終覺得「命運」才是把它們連結在一起的主題。有些時刻,音樂似乎在懇求一個停頓、一次呼吸,從而在難以承受的情感重量中恢復過來,然而它仍逕自以堅定不移的決心邁開步伐。一如命運本身,無論發生什麼,生命還是必然繼續前行。
爾後兩首曲目是阿爾坎的《海邊的瘋女之歌》和舒曼的《幽靈變奏曲》。阿爾坎的作品宛如一幀令人難以忘懷的音樂影像,攝下了獨對冷漠汪洋的一抹孤寂身影,使聽者想起絕望與瘋狂。
相形之下,舒曼的《幽靈變奏曲》——這首在他精神崩潰前創作的最後作品,透露出內心的脆弱。或悲劇性、或無可奈何,它表達了人類精神是何其易碎。在創作此曲期間,舒曼跳入萊茵河企圖自殺不遂,最終被送入精神病院。這首作品以淒楚和超凡脫俗的筆觸刻劃愛與失去,並反映出深刻情感和內心痛苦。這兩首作品皆深入探索錯綜複雜的人類情感。
節目最後一首作品是李斯特的《但丁讀後感:奏鳴曲風幻想曲》,通常被稱為但丁奏鳴曲,乃一首超越凡人情感以探索更廣闊的神聖領域之作。此曲的靈感來自但丁的《神曲》,深入探討了罪惡、審判和救贖的主題。當我想到李斯特時,總離不開三個主要角度:一、技巧大師;二、宗教信徒;三、詩人。但丁奏鳴曲在在體現了這三個面向。有些時刻,它將強烈的戲劇性和精湛炫技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;它的靈性底蘊反映李斯特深厚的信仰內涵,有些段落亦流露出非凡詩意,充滿內省和細膩的情感,美不勝收。這首作品是一趟感人肺腑的旅程,穿越了人性與神性。
中譯:張苡璉
加拿大籍鋼琴家貟思齊於2019年勇奪首屆中國國際音樂大賽金獎,並在萊茵高音樂節獲頒樂圖獎(LOTTO-Förderpreis),迅速成為現今最備受矚目的鋼琴家之一。年僅23歲的他被《鋼琴家雜誌》(Pianist Magazine)譽為「鍵盤詩人」,《費城詢問報》(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)更稱讚他的演出「令人振奮,他的詮釋光芒閃耀,映照出一位新生巨星的輪廓:那是氣勢磅礴與深刻情感交織的瞬間」。
在2024至2025樂季,貟思齊重返上海交響樂團,與丹尼爾·哈丁(Daniel Harding)合作演出普羅科菲耶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,並與新澤西交響樂團共演。他將首次與廣州交響樂團及指揮家Jacek Kaspszyk演奏莫扎特第三鋼琴協奏曲、亦科羅拉多泉愛樂樂團、納什維爾交響樂團合作,並於阿斯本音樂節與張弦指揮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交響曲。獨奏會方面,他將首次亮相倫敦Fidelio Cafe、華盛頓表演藝術中心,並重返盧貝克。
近期亮點包括他於2023至2024年在卡內基音樂廳首次亮相,與他的導師、當紅指揮巨擘塞甘大師(Yannick Nézet-Séguin)及大都會管弦樂團合作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,亦於2022至2023年與費城管弦樂團首演。他於2019年在中國國際音樂大賽中遇見這位指揮,並以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勇奪金獎。近期協奏曲演出包括克里夫蘭管弦樂團(柴可夫斯基)、多倫多交響樂團及蒙特利爾大都會管弦樂團(舒曼作品),以及巴黎室內管弦樂團(貝多芬作品)。
貟思齊最近曾與多倫多交響樂團、巴爾的摩交響樂團、加拿大卡加利愛樂、布法羅愛樂、漢密爾頓(安大略)愛樂及羅德島愛樂交響樂團合作;在北美之外,他也曾與巴黎室內樂團及上海交響樂團演出。過去他在北美的獨奏會包括史丹佛現場、拉荷亞音樂協會、Gilmore Rising Stars系列、紐約92街Y及溫哥華獨奏會系列;在歐洲,他曾於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、萊比錫布業公會大廳、杜塞道夫、盧森堡舉行獨奏會。過去他在北美的獨奏會包括史丹佛現場、拉荷亞音樂協會、Gilmore 新星系列、紐約92街Y及溫哥華獨奏會系列等。
貟思齊於2024年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,就讀時曾獲Jerome L. Greene 基金會獎學金,並師從Yoheved Kaplinsky及 Matti Raekallio教授。